保健品安全警訊大揭露:營養師教您避開4大錯誤觀念與用法陷阱

 

吃就少了什麼。但您是否想過,這些看似「為健康加分」的行為,若方法錯了,反而可能讓身體默默吃不消。

我們常聽到的幾句話:「天然就不會有副作用」、「吃多一點效果更好」、「朋友推薦的品牌最安全」,其實這些都是營養師常在門診裡聽見、卻最想溫柔糾正的迷思。這些錯誤觀念正是導致 保健品副作用營養補充風險 的主因。

在資訊爆炸、行銷包裝誇大的時代,保健品不再只是「補營養」,它更是一場關乎 安全認知、產品真偽、身體負擔與自我監控 的考驗。這篇文章,就要帶您從專業角度,看清常見的四大錯誤觀念,讓補充真正成為「助力」,而不是「負擔」。掌握這份 保健食品選購與使用指南,讓補充真正為健康加分,而不是成為看不見的風險。

保健品安全警訊大揭露:營養師教您避開4大錯誤觀念與用法陷阱

認知誤區一:高劑量 ≠ 更有效,反而可能造成慢性負擔

在諮詢時,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是:「營養師,我可以吃到 2000mg 維他命C 嗎?這樣感冒比較不容易復發嗎?」但事實上,人體吸收營養素的能力有限,過量只會造成代謝壓力,特別是肝臟與腎臟要幫忙「處理」這些多餘的成分。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院與台灣食藥署的耐受上限(UL)資料,高劑量的維生素 A、D、E、鋅、鐵、葉酸,都可能造成毒性反應。有些人吃了太多,開始覺得頭暈、胃不舒服、睡不著,甚至出現尿液變深、皮膚發癢等症狀。

這些都不是「排毒」,而是身體在告訴你:「我吃不消了。」

想讓補充發揮真正效果,關鍵不是「吃多」,而是吃對劑量、吃對時間、吃對方式。建議每三到六個月檢查一次肝腎功能,並根據飲食狀況與身體需求調整。

營養師提醒:

「高劑量不是捷徑,而是繞遠路。」
讓身體有時間吸收、利用,遠比一口氣灌進去更有效。

認知誤區二:看得懂標示 ≠ 真了解內容

許多消費者在選購保健品時,會仔細看包裝、甚至比較成分表。但你知道嗎?「富含維生素C」和「添加維生素C」其實天差地別。
前者代表含量達一定標準(30% NRV 以上),後者則可能只是微量添加,對身體幾乎沒有實質幫助,只是文字上的美化。可參照以下表格有正確的認知可在選購保健品時參考。

營養素宣稱用詞與 NRV 含量標準對照表

宣稱用詞

法規標準

實際含量含意

添加

無最低限制

可能僅微量

含有

≥15% NRV

一般保健劑量

富含/高含量

≥30% NRV

功能型劑量

極高含量

≥60% NRV

需注意安全上限

食品過敏原標示:被忽略的健康防線

您有沒有注意過包裝背後那一行小字:「本產品含○○成分,不適合過敏體質者食用」?
許多人看了卻沒放在心上,但這其實是避免身體過敏反應的第一道防線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公告,自 2020 年 7 月 1 日 起,正式實施《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
目前共有 11 項強制標示過敏原

  • 核心八項:麩質穀物(小麥、大麥、燕麥等)、甲殼類、蛋類、魚類、花生、大豆、乳品、堅果類
     
  • 新增三項:芒果、芝麻、亞硫酸鹽類(若殘留量超過每公斤 10 毫克)
     

這些規定看似嚴格,卻常被消費者誤解或忽略。許多人仍抱持「天然成分就不會過敏」的想法,但事實恰恰相反。無論是人工合成還是植物萃取,只要含有蛋白性過敏原,就可能誘發免疫反應。

例如:

  • 乳清蛋白 是從牛奶中提煉的蛋白質,即使標榜「植物蛋白飲」,若添加乳清成分,對乳糖不耐症者仍可能引起腹脹、腹瀉。
     
  • 芝麻、堅果類 則常被誤認為健康食材,但在兒童與銀髮族中卻是最常見的致敏來源之一。
     

曾經有這樣的案例,媽媽認為:「我幫小孩換成植物奶應該比較安全吧?」結果孩子喝了兩天全身起疹,原因是那瓶植物奶裡含有芝麻萃取物。這就是典型的「看懂文字,卻沒看懂成分」的錯誤。

因此,購買任何食品或保健品時,請務必檢查「過敏原資訊」欄位

  • 不只看「產品宣稱」,要看「原料來源」;
     
  • 不只看「主要成分」,要看「可能含有」的附註;
     
  • 特別注意「混合粉末、蛋白飲、膠囊外殼」等容易藏有乳或大豆衍生物的產品。
     

營養師提醒:
「天然不代表安全、植物也可能致敏。」對過敏體質者來說,成分表 比「保健功效」更值得關注。一個小小的忽略,就可能換來一場全身過敏或急診。絕對不能忽視。

NRV 新制:一個你可能沒注意的數字

很多人購買保健品時,最常看的就是包裝上的「每日參考值百分比(%DV)」。
但您知道嗎?這個百分比其實是根據政府公布的「營養素參考值(NRV, Nutrient Reference Value)」來計算的。而這個基準,在台灣於 2022 年 已全面更新。

新制中,多項營養素的建議值都上調,例如:

  • 維生素 C:由 60mg → 提升為 100mg
     
  • 鈣質:由 600mg → 提升為 1000mg
     
  • 鐵質:由 10mg → 提升為 15mg
     

這代表什麼?
以維生素 C 為例:
如果一瓶產品標示「每份含 60mg 維生素 C,達每日參考值 100%」,那很可能是舊標準。
依照新制換算,實際上只達 60% 的建議攝取量

也就是說,同樣的數字,看起來很高,其實可能不足
這正是許多消費者「覺得有補,但效果不明顯」的原因之一。

營養師建議
購買時,除了看「%DV」之外,務必確認包裝上標示的「NRV 依據年份」。
若未明確標註,可上品牌官網查詢是否已更新為 2022 年版營養素參考值

此外,對於長期補充者或有特殊營養需求的人(如孕婦、素食者、銀髮族),
建議以「實際毫克(mg)數」為主要判斷依據,而不是只看百分比。

延伸小提醒:
NRV 並非「越高越好」,而是幫助你掌握每日攝取是否達標。
若同時從食物中攝取大量維他命或礦物質,應避免重複補充造成過量。


網購陷阱:最容易「買錯」的三件事

現在線上購買保健品已成主流,但便利背後,其實藏著許多看不見的風險。不少人習慣跟著評價下單:「這款評價破萬」、「網紅也推薦」、「比藥局便宜一半!」然而,最多人買的不一定最安全,銷量高也不代表品質好。

根據食藥署統計,近年查獲的保健品違規案件,有超過六成發生在網路販售通路,問題包括 標示不實、成分錯誤、偽標批號、甚至摻入藥物成分。對消費者而言,真正的風險往往不是「買貴了」,而是「吃進了什麼卻不自知」。

以下是營養師在臨床諮詢中最常看到的三大網購誤區:

只看封面口號,不看營養標示

很多保健品包裝上印著「超高濃度」、「補充一整天能量」、「醫師推薦」等字樣,但這些文字大多屬於行銷語,並不代表經過實證認可。有些產品甚至會刻意將劑量拆分成「每份 2 顆」,讓看似含量高的數字其實被稀釋。

營養師建議:
購買前,請仔細閱讀「營養標示表」與「每份含量」。若標示不清、或外語標示不符規定,應提高警覺。

 

買到庫存舊品,成分或劑量早已不同

很多網購平台標榜「破盤價」或「即期良品」,但這些產品可能使用舊配方、舊包裝,甚至未更新到最新的 NRV 營養素參考值(2022 新制)。結果看似高含量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其實已不符現行建議標準。

延伸提醒:
包裝上的生產批號與有效日期,是消費者辨別真偽的關鍵。
若產品標示模糊、貼紙重疊、或無法對應官網批號查詢,應避免購買。

 

被「海外原裝」、「高含量」等字眼誤導

有些國外品牌會以「進口」、「原裝」、「歐美熱銷」吸引購買,但其實不同國家對保健品的法規標準不同。美國屬「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類別,不需政府預審;歐盟與台灣則採「食品管理」,標準更嚴格。

這意味著,國外高劑量配方不一定適合台灣人長期食用。舉例來說,歐美鈣片或維生素 D 劑量普遍偏高,若同時搭配本地食品攝取,反而容易造成鈣化或高血鈣症。

營養師提醒:
在網路時代,「方便」往往是最大的風險來源。購買保健品前,務必:

  • 優先選擇官方授權通路或實體藥局
     
  • 比對產品批號與包裝是否與官網一致
     
  • 對於「超高含量」「國外限定版」等宣稱,保持懷疑並查證真偽
     

特別提醒過敏體質者:
網購商品標示常不完整,部分代購品缺乏中文成分標示或過敏原說明,若不慎誤食含有乳清、堅果或大豆成分的產品,可能引發嚴重反應。


認知誤區三:聽口碑 ≠ 真安全:網紅熱推也可能藏風險

 

「這是某網紅推薦的!」、「這個牌子評價超高!」這兩句話,是在營養諮詢時常聽見的開場白。不少人會拿出手機,打開購物平台頁面詢問:「營養師,這款真的有效嗎?」事實上,口碑與安全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落差。

根據美國 FDA 與台灣食藥署的統計,保健食品是假貨與誇大宣稱問題最集中的產業之一。許多產品在網路上被吹捧成「神奇保養聖品」,但經檢驗卻發現含有未標示的藥物成分、重金屬或劣質添加物。

近年實際案例包括:

  • 某知名「酵素飲」被驗出摻入瀉藥成分,造成消費者腹瀉與電解質失衡。
     
  • 熱門「膠原蛋白粉」被檢測出重金屬超標,長期使用恐損害肝腎功能。
     
  • 假冒國際品牌維他命流入團購社群,包裝仿真但來源不明、批號無法追查。
     

這些事件提醒我們,所謂「評價高」、「限時特價」、「海外代購」或「團購熱銷」,都不等於安全,也不代表經過正規檢驗。

保健食品與藥品最大的差異在於:藥品在上市前必須經過多階段臨床試驗與審核, 而保健食品則屬於「後市場監管制度」,只要標示符合規範即可販售,這也代表,產品的安全與功效責任,多半落在消費者的自我判斷。

營養師建議:
購買時請務必檢查以下三項:
1️是否有 第三方檢驗報告(如 SGS、ISO、GMP 認證)
2️確認產品包裝上的 批號、產地與代理商資料 是否清晰可查
3️避免購買「來源模糊」「標價過低」「無中文標示」的商品

小提醒:
「如果你不會在便利商店隨手買來路不明的藥,
那就更不該在不明賣場下單要吃進身體的保健品。」

健康補充應該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場賭注。唯有從「安全來源」出發,保健品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認知誤區四:自我監控不足,讓「健康盲區」越來越大

許多人吃保健品的心態,就像買了保險一樣,覺得「有吃就安心」。但健康從來不是「吃越多越安全」,而是「越了解自己越安全」。

常在門診看到這樣的畫面:
長輩的餐桌上擺滿瓶瓶罐罐,魚油、葉黃素、鈣片、葡萄糖胺、B群、益生菌一字排開。
問他們:「這些是誰建議的?」
答案往往是:「朋友介紹的」、「看網路說不錯」、「醫師叫我補一下」。
然而一細問,就會發現他們早已忘記哪一罐是保護心血管、哪一罐是補骨頭。

這些看似無害的習慣,其實埋下隱憂。
因為當保健品與慢性病藥物同時服用時,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鈣會影響鐵與抗生素吸收、維生素 K 會干擾抗凝血藥、而高劑量魚油更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更關鍵的是,這些混用往往在無意識中發生,等到肝腎功能檢查出異常時,才發現是「過度補充」惹的禍。

建立自己的健康監控計畫

健康補充並非一勞永逸,而是一段「持續觀察、適時調整」的過程。就像開車需要定期保養,服用保健品也需要監測。

營養師建議每三到六個月進行一次健康檢查,重點包括:

  • 肝腎功能檢測:了解代謝與排毒能力是否正常
     
  • 血液營養指標:如鐵、維生素 D、B12、葉酸等
     
  • 血脂與血糖變化:觀察是否受補充品影響
     

同時,可以用簡單的筆記本或手機 App,記錄每天的服用時間與身體反應。若出現皮疹、腹脹、失眠、心悸或出血等異常症狀,請立即停用並就醫,並主動向醫師或營養師說明你最近補充的產品。

小提醒:
保健不是「吃久就有效」,而是「持續調整才有效」。觀察自己的變化,比任何昂貴的進口補充品都更重要。

 

銀髮族案例:補太多,反而讓身體吃不消

72 歲的林奶奶退休後非常重視養生,早上吃魚油、午餐配葉黃素,晚上再加葡萄糖胺與鈣片。半年後,她出現疲倦與食慾不振,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升高。

根據 BMC Primary Care (2024) 的研究,超過 70% 的長者同時服用五種以上藥物與保健品
其中多數醫師並不完全掌握他們的實際補充狀況。這代表問題不在「有沒有補」,而在「補太多而沒人追蹤」。

長者族群因代謝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累積型傷害。建議將補充品整合成「每日清單」,定期與主治醫師或營養師核對,避免重複攝取含鋅、鈣、維生素 K 或草本萃取物的產品。

 

減重族案例:求速效,卻吃出副作用

30 歲的李小姐為了加速減重,每天服用綠咖啡膠囊與辣椒素燃脂配方,並同時控制飲食。兩週後出現心悸、頭暈、失眠,檢查顯示肝指數異常。

根據 Nutrients Journal (MDPI, 2022),這類燃脂補充成分(如咖啡因、綠茶萃取、辣椒素),雖能短期提升代謝率,但缺乏長期安全性證據。部分產品甚至被檢出混入藥物成分,造成肝損傷與心律不整。

在營養師的協助下,李小姐停用產品、調整飲食比例、改以均衡蛋白質與規律運動為主,一個月後體脂下降、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

專業建議:
健康不是短跑,而是長期的協調與平衡。讓身體恢復正常代謝,比任何燃脂配方都更有效也更安全。

無論是重視養生的長輩,還是追求體態的年輕族群,錯誤的補充方式都可能讓健康投資變成風險累積。建立「監測 → 調整 → 回饋」的健康循環,才是讓保健品真正發揮價值的關鍵。


 

總結|從「補充」到「監控」,建立你的健康安全網

真正的健康管理,不在於你吃了多少瓶補充品,而在於你是否了解自己的身體、懂得判讀訊號,並願意為健康負責

很多人以為「多補一點」就能變健康,但身體不是倉庫,所有的營養素都需要在「吸收、代謝、排出」的節奏中維持平衡。當補充品被當成萬靈丹,反而掩蓋了飲食、作息、壓力與疾病管理的真正問題。

請記住這三句話:天然不代表安全、補充不等於治療、有監測,才有保障。

讓保健品回到它應有的位置:輔助,而不是主角
它能幫助你填補飲食缺口、支持代謝功能,但無法取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生活習慣。

從今天開始,試著建立屬於自己的「健康監控習慣」:
 

  • 每三個月重新檢視你的飲食與補充品清單
  • 記錄每天的能量、睡眠與消化狀況
  • 遇到不確定的成分或副作用,主動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健康不是一場賭注,而是一場持續投資。當你懂得觀察、記錄、篩選與諮詢,每一次的補充,都不再是「照著別人吃」,而是「為自己吃」。

營養師的最後提醒:
別讓保健品主導你的健康,而是讓知識引導你做出選擇。
當你開始用數據、專業與覺察守護身體,健康就不再是運氣,而是你親手打造的安全網。

 


 

 

常見問題 FAQ

Q1:我每天吃綜合維他命還需要另外補充魚油、鈣片或B群嗎?

不一定。綜合維他命通常設計成「基礎補充」,若您的飲食均衡且無特殊需求,不必額外多吃。
但若長期外食、攝取油脂或乳製品不足,才需在營養師評估下有目的地補強。切勿「重複補充」相同成分,避免超過耐受上限(UL)。

Q2:保健品真的會傷肝腎嗎?要怎麼知道有沒有影響?

是的,長期高劑量或混用多種產品,確實可能造成代謝負擔。建議每 3~6 個月抽血檢查一次肝腎功能(如 AST、ALT、Creatinine、BUN 等指標),若出現疲倦、尿色變深、食慾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Q3:如何辨別保健品標示是否真實可信?

可從三個面向檢查:

1️來源:是否為官方授權通路或代理商。
2️認證:是否具健字號、SGS 或 GMP 等第三單位檢驗報告。
3️標示:營養標室是否清楚,並且留意過敏原資訊。
若包裝標示模糊、字體不一致、或無中文說明,建議不要購買。

Q4:「天然成分」是不是就比較安全?

不一定。天然來源的成分仍可能含有蛋白性過敏原(如堅果、乳清、芝麻等)。
部分植物萃取或草本配方也可能影響藥物代謝或血壓控制。
購買時請查看「過敏原標示」與「注意事項」,尤其是孕婦、慢性病患者、銀髮族更應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Q5:如果想開始補充營養品,有什麼安全流程可以參考?

建議依以下五步驟進行:
1️需求評估:先了解飲食缺口與生活型態。
2️專業諮詢:請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
3️產品選擇:確認劑量、來源、與標示。
4️逐步導入:一次只增加一項補充品,觀察反應。
5️定期追蹤:每季檢查身體指標並調整劑量。

 

專業營養師諮詢,讓補充更安心

補錯比沒補更
若您不確定該怎麼選擇或搭配保健品,
建議先由營養師評估體質與需求,
幫您訂出安全、有效、最適合自己的補充計畫。

立即預約諮詢,從了解開始,讓健康補充更有方向。

 

3D-MRA  能量檢測|以太空醫學科技預測您的健康未來

想更了解身體的真實狀態?
3D-MRA 能量檢測運用「聲納斷層頻譜掃描」技術,是一種安全無痛、無放射線、無侵入性、不須抽血的物理性檢測。融合光譜共振分析、量子共振分析、及音頻共振分析,即可深入剖析受試者身體的能量場與提供完整建議資訊。

立即預約 3D-MRA 能量檢測
讓科學數據為您的健康做最早一步的守護。


 

 

參考來源摘要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品辦公室)
🔗 https://ods.od.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etary_Reference_Intakes.aspx
 

重點摘要:
提供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與「耐受上限值(UL)」標準,為全球營養品安全攝取的重要依據。
 

2️.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aiwan FDA)– 強制標示食品過敏原項目(2020)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2020/07/01 實施)彰化縣衛生局食品過敏原公告說明

 

重點摘要: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公告,自 2020 年 7 月 1 日 起正式實施「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規範 11 項強制標示過敏原,取代早期的「八大過敏原制度」。 

3️. BMC Primary Care (2024) – Food Supplements and Elderly People: Challenges and Risks
🔗 https://bmcprimcar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5-024-02605-z
 

重點摘要:
探討高齡者服用營養補充品的常見誤區與多重用藥(polypharmacy)風險。研究指出超過 70% 銀髮族同時服用 5 種以上藥物與營養品,且 60% 醫師並不知其補充情況。

常見問題包括重複補充、劑量過高、藥物交互作用與肝腎代謝負擔。部分長者誤信「天然等於安全」,導致延誤就醫或加重慢性病控制難度。

研究建議醫師與營養師應主動詢問患者的補充品使用情況,建立「藥物+營養品整合清單」,並強化長者自我監測與教育。
 

4️. Nutrients Journal (MDPI, 2022) – Dietary Supplements for Weight Loss: Benefits and Risks
🔗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4/9/1787
 

重點摘要:
回顧減重類營養補充品的功效與安全性,指出含咖啡因、綠茶萃取、辣椒素等成分雖可短期促進代謝,但長期使用缺乏安全性資料,並曾造成肝損傷及心律異常等案例。
 


文章分類
保健品 營養品 益生元 GOS 半乳寡醣 代糖 寡糖、半乳寡醣、果寡醣 保健養生 後生元 益生菌 Omega 7 沙棘果油 幾丁聚醣 水溶性幾丁聚醣 保健預防醫學 甲殼素 維生素A 胡蘿蔔素 β-胡蘿蔔素 自由基 榖胱甘肽 穀胱甘肽 過敏 促進消化系統 免疫系統 諾羅 保護肝臟 穀胱甘肽美白 槲皮素 omega-7 維生素E 多酚 橄欖萃取物 紅石榴萃取物 血紅素不足 葉酸 補血食物 血紅素鐵 非血紅素鐵 粒線體 蔓越莓 女性私密處健康 可姆果 酵素 益菌生 維生素C 抗氧化力 新陳代謝 腸道健康 Omega 鈣質 補鈣 海藻鈣 檸檬酸鈣 鈣質補充 結石 鈣吃太多 穀胱甘肽與舒眠 穀胱甘肽與睡眠的關係 穀胱甘肽如何達到美白效果 穀胱甘肽怎麼吃 穀胱甘肽服用時間 穀胱甘肽服用量 細胞保護力 酵素系統 排毒的飲食 養顏美容 排毒 抗老化 抗氧 抗氧化劑 酵母硒 微量元素-硒 抗癌 抗氧化 抗發炎 橄欖果萃取物 橄欖果 羥基酪醇 心血管保健 保護神經系統 皮膚保健 胃食道逆流 GERD 飲食保健 維生素 含鎂的天然食物 鎂的功效 鎂的副作用 睪固酮 男性活力 骨骼健康 維他命D 維生素D 心臟健康 疾病預防 肌肉強化 神經健康 代謝調節 棕櫚油酸 Palmitoleic acid 皮膚美容 黏膜保健 必需脂肪酸 無法自行合成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EPA Omega-3 心血管疾病 憂鬱症 高濃度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 二十碳五烯酸 功能性多不飽和脂肪酸 精胺酸 心血管健康 提高男性生育能力 精胺酸的副作用 左旋精胺酸 腎臟健康 凝血酶 纖維蛋白 補充鈣質 大腦發育 視力保健 孕期補給 身體調節 DHA 益生菌功用 益生菌菌株 緩解便祕 緩解脹氣 胃潰瘍 貧血 補血 孕婦補血 老人補血 癌症補血 生理期補血 洗菜 去農藥 洗菜方法 農藥殘留 提高免疫 視力保護 防止心血管疾病 卡姆果 促進新陳代謝 護肝解酒 韭菜籽 攝護腺 壯陽 降血脂 抗動脈硬化 改善消化 水果酵素 代謝酵素 食物酵素 顧腸胃 照顧皮膚 安定神經 西印度櫻桃 預防感冒 護血管 腸胃修復 腸道改善 皮膚保護 紅石榴 抗老 消炎 固腦 養顏 深層入睡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